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山驢骨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山驢骨拼音注音Shān Lǘ Gǔ別名

    山驢子骨、鬣羚、蘇門羚

    來源

    偶蹄目牛科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 David,以骨骼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四川、西藏。

    性味

    辛、咸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主治風(fēng)濕,四肢酸痛,麻木不仁及腰腿疼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,泡酒或燉湯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驢骨拼音注音Shān Lǘ Gǔ出處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??苿?dòng)物鬣羚骨胳。獵得后,剝皮,取骨胳,剔盡殘肉,掛通風(fēng)處涼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甘肅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產(chǎn)四川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鬣羚,又名:驢羊(《廣志》),山驢(《唐本草》),蘇門羚、山羊、明鬃羊。

    身長1.4~1.7米,尾長9~11厘米,肩高約1.1米;體重90~150公斤。形似小驢。耳狹長而鈍尖。吻端裸露。具眶下腺。頸背有鬣毛。雌雄都有角,雄者較大,角長13~23厘米,基部粗而先端尖,除尖端外,均有狹窄的橫棱,角質(zhì)堅(jiān)實(shí),黑色。全身黑色稍帶棕色,毛上段多黑色,毛根灰白色。耳廓內(nèi)及下唇白色。尾尖黑色。一般個(gè)體的毛色變異很大。

    棲于高山巖崖的地方。行動(dòng)靈活,善于在高山裸巖活動(dòng)。清晨覓食,喜食菌類。9~10月交配,懷孕期8個(gè)月,每胎產(chǎn)1仔。

    性狀

    主要為四肢骨,骨長而粗壯,常帶有蹄子。前后肢皆有3節(jié)組成,各節(jié)微彎曲。前肢上節(jié)與中節(jié),各長約26厘米,下節(jié)較細(xì)短。后肢上節(jié)長約30厘米,中節(jié)長35厘米,下節(jié)亦較短小。外表灰白色,骨質(zhì)不甚沉重。斷面灰白,不透明,髓腔空虛,油質(zhì)不重

    性味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辛咸,溫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體實(shí)有熱者慎用,孕婦忌服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風(fēng)濕四肢酸痛、麻木不仁及腰腿疼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浸酒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.采收和儲藏:6-8月采收,鮮用或晾干。原形態(tài)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,高50-1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白藍(lán)翠雀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.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蘞拼音注音Bái Liǎn別名山地瓜、野紅薯、山葡萄秧、白根、五爪藤英文名RADIX AMPELOPSIS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 (Thunb.)Makino 的干燥塊根。春、秋二季采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蘞子拼音注音Bái Liǎn Zǐ出處《藥性論》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(shí)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蘞“條。功能主治《藥性論》:“治溫瘧,主寒熱結(jié)壅熱腫?!坝梅ㄓ昧績?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外用:研末敷。復(fù)方止血消腫:白蘞成熟果實(shí)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Kòu來源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(shí)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IpiniatonkinensisGagnep.采收和儲藏:果實(shí)將熟時(shí)采收,烘干或陰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、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