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下田菊

    拼音注音Xià Tián Jú別名

    白龍須[云南思茅]、水胡椒、風氣草、汗蘇麻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下田菊屬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(L.) Kuntze,以全草入藥。夏、秋采收,洗凈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通常生長水邊及低濕地區(qū)。我國溫熱帶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莖直立,基部稍平臥,著地生根,上部分枝,紫紅色,有細毛,下部光滑。葉對生,葉片廣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基部楔形,有柄,邊緣有粗鋸齒,葉面略有皺紋,具疏毛。秋季開白色或黃色小花,頭狀花序半球形,直徑6~8毫米,有長梗,排列成頂生疏散、2或3枝的圓錐花序;總苞片短圓形,約2列;花全為管狀,兩性對稱,5裂,外面常有毛;花藥截頭狀,頂部有一腺狀尖頭,基部鈍;花柱分枝。瘦果倒橢圓形,全體具腺點或細瘤;頂端有3~4條短而硬的刺毛狀的冠毛,每一冠毛的頂端有一腺體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。用于感冒高熱,支氣管炎,咽喉炎,扁桃體炎,黃疸型肝炎;外用治癰癤瘡瘍,蛇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;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敷患處。

    復方

    1、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:下田菊1~2兩(鮮品3~4兩),水煎服,每日1劑。黃疸退后,小便清利時加豬瘦肉1兩。

    2、感冒高熱:下田菊3~5錢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乳蠶、小刺瓜、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[Cyathella corymbosa (Wight) Tsiang et Zhang],以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平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。分布云南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灌木,莖枝均具針刺。葉互生,硬革質,有柄,葉片長橢圓形,長1.2~2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。秋季采根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。分布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達1.5米。根粗壯,須根白色。莖直立,具明顯縱棱槽,疏生卷曲的細柔毛。葉互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,以果入藥。果成熟時采,去果柄及宿萼,曬干。性味微酸、苦,平。功能主治止血,止痢。用于吐血,衄血,崩漏,白帶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隨采隨用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南、西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