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導(dǎo)水丸

    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:導(dǎo)水丸處方

    大黃(二兩) 黃芩(二兩) 滑石(四兩) 牽牛(頭末.四兩)

    炮制

    上為末,滴水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去濕熱腰痛,泄水濕腫痛,久雨則加甘遂一兩;

    去逼身走注腫痛,加白芥子一兩;

    退熱散腫毒止痛,久旱加樸硝一兩;

    散結(jié)滯,通關(guān)節(jié),潤腸胃,行滯氣,通血脈,加郁李仁一兩;

    去腰腿沉重,加樟柳根一兩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五十丸,加至一百丸,白湯送下,臨臥時服。

    摘錄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導(dǎo)水丸處方

    大黃60克 黃芩60克 滑石120克 黑牽牛120克(另取頭末)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攻下逐水。主水濕腫滿,濕熱腰痛,痰濕流注身痛,無名腫毒,關(guān)節(jié)腫痛,疝氣,大小便閉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0丸,或加至100丸,臨臥溫水送下。

    溫?zé)嵫?,水濕腫滿日久者,加甘遂30克;痰濕走注,遍身疼痛者,加白芥子30克;腫毒疼痛者,加樸消30克;關(guān)節(jié)腫痛,大便秘結(jié)者,加郁李仁30克;腰腿沉重者,加樟柳根30克。

    摘錄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:導(dǎo)水丸處方

    人參(去蘆頭)、木香、丁香、檳榔、青橘皮(去白)、陳橘皮(去白)、香白芷、郁李仁(去皮)、杜仲(生用)、桔梗(去蘆頭)、大戟、澤瀉、黑牽牛(生用)、木通、樟柳根、桑根白皮、大黃(濕紙裹,煨熟用)、干漆(炒煙盡)、甘遂(麩炒令黃)、榆根白皮各等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每藥末2兩,煉蜜為丸,分作4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男子婦人水氣腫滿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丸,臨臥用荊芥茶清嚼下。

    注意

    忌鹽百日并甘草3日。

    摘錄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《經(jīng)驗秘方》引范提舉方(見《醫(yī)方類聚》卷一五七):導(dǎo)水丸處方

    大黃(去皮,煨)2兩,黃芩2兩(去皮),滑石4兩,黑牽牛(頭未)4兩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郁李仁(去皮)半兩,白芥子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水痼虛腫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方中大黃、滑石、木香、檳榔、郁李仁用量原缺。

    摘錄《經(jīng)驗秘方》引范提舉方(見《醫(yī)方類聚》卷一五七)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艾葉回陽散處方硫黃5錢,雄黃5錢,艾茸1斤。功能主治陰瘡黑陷而不痛者。用法用量艾葉回陽散(《古方匯精》卷二)。摘錄《金鑒》卷六十二......
  • 處方生艾蒿數(shù)升。功能主治食諸肉骨哽。用法用量水、酒共1斗,煮取3-4升,稍稍飲之。摘錄方出《外臺》卷八引《肘后方》,名見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二四......
  • 別名艾葉酒處方白艾蒿10束(每束如升許大,凈擇水洗,銼細(xì))。制法煮取濃汁,拌曲末,一如常醞法,酒熟去糟取清酒。功能主治大風(fēng)癩病,身體面目俱有瘡痍,惡汁自出。用法用量艾葉酒(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十八)。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十八......
  • 處方好醋、艾。制法好醋炆艾。功能主治驗胎。主過月或月數(shù)未足,難明是否有孕者。用法用量服半盞后,腹中翻,大痛,是有孕;不為痛,定無。摘錄《古今醫(yī)鑒》卷十二......
  • 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:艾附丸處方白艾葉 枳殼(去瓤,取凈)肉桂(去粗皮)附子(炮,去皮、臍)當(dāng)歸(洗,焙)赤芍藥 沒藥(別研)木香各30克(炮)沉香15克制法上藥為細(xì)末,將艾葉并枳殼用米醋于沙鍋內(nèi)煮,令枳殼爛,同艾細(xì)研為膏,和藥末為丸,如梧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