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賀娟 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
《周易》是中國文化在軸心期的一部光輝杰作,它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被崇奉為“群經之首,大道之源”?!吨芤住匪尸F的自然哲學、人文哲學等思想,所開創(chuàng)的象數思維模式與內涵等,亦無不延伸至《黃帝內經》之中,可以說《黃帝內經》所有重要的思想與理論,均未脫離《易經》之圭臬,研究二者之間的承接關系,對準確把握《黃帝內經》的醫(yī)學思想與精神,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其中,作為《黃帝內經》最基礎的哲學思想陰陽理論更是秉承于《周易》。從《周易》陰陽思想入手研究《內經》陰陽理論,對準確把握《內經》陰陽理論的思想內涵具有重要意義。
以卦象反映的陰陽內涵與關系
《周易》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書,書中記載了64卦的卦象、64條卦辭和384條爻辭。而64卦又是由8個基本卦象構成,即乾、坤、震、巽、離、坎、兌、艮 代表自然界天、地、雷、風、火、水、湖、山8種最常見的自然事物,而這8個基本卦象又是由—、--兩爻組成,所以,《易經》是把陰陽兩爻作為2個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,64卦所有卦象的變化均可以歸結為陰陽兩爻的變化。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、戰(zhàn)爭、商旅、婚姻、生產等的吉兇禍福,就是說他們把自然界所有的變化,都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,即認為世間萬物的發(fā)展變化,均是由陰陽所主宰。
分析八卦的符號組成,亦可了解《易經》表達的陰陽之間的關系與屬性,如以 為乾、為坤,而乾坤天地是相對存在的,二者一上一下,表明陰態(tài),而后爆發(fā),以聲火呈現,轉化為陽,其卦象為,上為兩陰爻,下為一陽爻,由上到下,代表陰轉化為陽的過程與現象;巽卦代表風,其卦象為,風以其動之性,應屬陽,故上以兩陽爻為象,但風吹至人體,卻有涼感,又為陰性,故下以一陰爻為象,代表陽可以轉化為陰??藏员緸樗?,而以 表達,兩陰爻中夾一陽爻,代表陰中有陽;離卦代表火,而以 表達,兩陽爻中含一陰爻,代表陽中有陰,即陰陽之中又有陰陽,或言陰陽是相互包含的。兌與艮分別代表湖泊與山嶺,二者分別源自地殼的凹陷與隆起,是彼此互依的,因此兌卦為,上為陰爻,表湖泊之面為陰水之性,下為兩陽爻,言其以山之凸現為基礎;艮卦為,上為陽爻,表山嶺凸起之形狀,屬陽性,下為兩陰爻,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陰凹。借此表達陰陽的互根性。
《內經》的陰陽理論對《易經》所表達的上述陰陽的內涵與關系,即陰陽的對待性、互根性、轉化與相互包含均有承接,在此不作贅述。
天地陰陽為萬物之宗
《黃帝內經》中,“天地”一詞的出現頻次很高,談陰陽、談生命、談六氣、談養(yǎng)生,無一不將“天地”一詞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,將生命活動置于天地之間去認識,從天地的結構、規(guī)律、屬性與關系去認識生命活動乃至陰陽的內涵和關系,是《內經》理論的重要學術內核,而這一核心思想,是源自《易經》。
在《易經》中,三陽爻為乾卦,代表天,三陰爻為坤卦,代表地。《易經》有8個基本卦象,乾坤二卦是8個基本卦象中的2個,似乎與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,但作為陰陽代表的乾坤二卦在《易經》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獨特意義,可以說,《易經》之卦象的演變、義理的推演,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來,《易傳·系辭》曰:“《易》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?!庇盅?“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毀,則無以見《易》?!兑住凡豢梢?,則乾坤或幾乎息矣?!笨鬃右嘌?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門邪”(《易傳·系辭下》),認為乾坤二卦,是進入《易經》的門戶。作為分析、總結64卦之義理的《易傳》,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?下面試作分析,看如何“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”。
乾坤為眾卦之首,天地為萬物之元
64卦有8個基本卦象,而這8個基本卦象,則以乾坤二卦為基本中的基本,其他6個卦象,皆是乾坤二卦演變而來,如《周易·說卦》所言:“乾,天也,故稱乎父。坤,地也,故稱呼母。震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;巽一索而得女,故謂之長女;坎再索而得男,故謂之中男;離再索而得女,故謂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謂之少男;兌三索而得女,故謂之少女?!奔窗素灾?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六卦,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,而64個卦象,又是八卦的兩兩相合,故引申可以理解為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的生成、變化,包括男女、父母、上下、牲畜、作物、色澤等,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氣,《易傳·系辭下》則對這一義理表達為:“天地 缊,萬物化醇。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。”又言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?!闭腔谌f物化生于天地之氣這一命題,萬物才蘊含了與天地共同的運轉規(guī)則,以乾坤二卦演變出的64卦所攜帶的信息與征象,才會與人類的生命、與社會、與生產乃至戰(zhàn)爭、商旅的運轉規(guī)律存在契合,這是64卦可以進行占卜的基本原理。同樣,這也是《易經》中表述的眾多的哲學命題諸如天人一體觀、順時變化觀,以及援物比類等思維方式得以確立的前提。
受《易經》的影響,《黃帝內經》同樣亦將人類的生命活動,置于天地之間來看待,認為所有的生命,均是源自天地之氣的相合,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曰:“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”,又曰:“夫人生于地,懸命于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?!薄端貑枴ぬ煸o大論》則言:“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,而化生萬物”等等,均在反復地表述這一理論。強調人體生命源于天地之氣,人體的生命活動才具備與天地、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萬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屬性,包括人與自然萬物相同的規(guī)律、相同的結構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關系,從而成為《內經》天人一體觀學術思想產生的基礎背景,也可以說,天地,是醫(yī)之門也。集中表述陰陽理論的篇章,亦將天地置于眾理之首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”,“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”,“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”,“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”,從天地的運行特性、天地陰陽的屬性來認識人體、認識陰陽,是《內經》從《易經》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。
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氣存在的基本狀態(tài)
乾坤之所以能化生萬物,在于二者處于一種不停息的升降、交流之中,乾為天,本位在上,故以下降為基本的運動方向;坤為地,本位在下,故以上升為基本的運動方向,因此,作為乾坤二卦構成的新卦象,《易經》是以天在下、地在上為泰,表明天地之氣運動不已方能保持萬物安泰;以地在下、天在上為否,表明天地之氣隔絕不通,《周易·彖》曰:“泰,小往大來,吉亨,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”;“否之匪人,……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,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”。并由此推演而來陰陽雙方皆應以交流為基本存在方式,即“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”(《周易·彖》)?!吧綕赏?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”(《周易·說卦》)。即以陰陽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雙方,均應處于一種不停息的交流之態(tài)。
《內經》論天地之氣,系《易經》乾坤之主旨在醫(yī)學中的延伸,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“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?!贝朔斓刂畾馍档膱D示,即是對《易經》泰卦的文字描述,而后這種升降關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動,“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,則無以生長化收藏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”(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),以及《靈樞·本神》“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業(yè)”,天地之氣的升降交感,化生了人體生命。而作為天地之氣交流的一種具體體現,則是自然界云雨之氣的形成與互化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描述其“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”,引申到醫(yī)學,則有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肺“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精并行”,《素問·水熱穴》“地氣上者屬于腎,而生水液者也”等關于人體水液代謝方式的推斷。
乾陽之氣為主導的陰陽關系
乾坤是陰陽的代表,二者雖然在卦象的組成上是一種完全對等的關系,但從64卦卦辭、爻辭以及《易傳》對二者的闡釋來看,乾坤陰陽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,而是呈現出乾為主體、坤為從屬的自然觀。如64卦之首卦為乾卦,其卦辭為“元亨利貞”,此四字,在《易經》卦辭中是吉、順的象征,某卦得其一即為吉卦,而乾卦獨得四元。元,原也,萬物由此化生;亨,通也,事物由此亨通無阻;利,宜也,可有利于自然萬物;貞,正也,固也,事物得之而穩(wěn)固堅實。由此,表達天陽之氣主于化生、流動、補益與使萬物堅實的作用。而坤卦則僅表達為“元亨”,即參與萬物化生,以及同天氣進行交流的過程,因此,《易傳·系辭上》言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”,表達乾坤陰陽以陽為尊貴、陰為卑下的不同地位,又言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;易則易知,簡則易從”,以及“生生之謂易,成象之謂乾,效法之謂坤”,“易”者,變化也,變化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表現,而主持這種變化的,則是“乾”陽,表達乾陽主于起始、變化,坤陰則主于從屬,甚至亦可以理解為天地所有事物的變化,均是源自陽氣的變動,包括量的增減、作用的多少、參與的方式等。
《周易》對乾坤陰陽的主次定位亦被《內經》所承接,雖然《內經》之中有“陰平陽秘,精神乃至”,“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”等語,似乎將陰陽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種平等的地位看待,實則字里行間均流露著陽氣為主體的思想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“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”,以重視陽氣為主旨的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則更明確地表述為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是故天運當以日光明”,指出陽氣失常則生命折損,生命的存在在于陽氣的運行。
元、亨、利、貞為乾陽之性用
乾卦作為64卦之首,其卦辭為元、亨、利、貞,唐·孔穎達疏《周易正義》言:“元、亨、利、貞者,是乾之四德也。子夏傳云:‘元,始也。亨,通也。利,和也。貞,正也?!源素灾?,有純陽之性,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,能使物性和諧,各有其利,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?!贝怂淖衷凇吨芤住?4卦中出現一字即時“吉”的征象,而乾卦獨得四元,體現出《周易》對天陽之性用重要性的認識。
元主起始
“元”位乾卦之卦辭“元亨利貞”四德之首,《周易·彖》曰“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(tǒng)天”,《說文解字》言“元,始也”,宋·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言“元,大也”,明·來知德《周易集注》綜合為“元者,大也,始也,始者物之始,……言萬物所資以始者……,此言氣不言形,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資生矣”。即表達出乾陽之“元”的作用,是賦予萬物一種氣,而這種氣,是事物發(fā)生與生長的一種內在的生機與活力,朱熹言:“善,謂化育之功,陽之事也?!崩へ噪m亦具“元亨”之性,但之于乾元,其“元”的始生性在于“賦形”?!兑讉鳌は缔o上》言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”,因此,在注重“形而上”的“道”或“氣”的《易經》思想中,乾、坤之“元”的作用是不同的。
《周易》乾元之氣之于萬物的這種起始作用,在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表達為“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”。即生命活動的化生、賦形、繁茂、凋亡均源自天元陽氣的作用,進一步引申為“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”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即有陽生方有陰長,有陽殺方有陰藏,陽主于化人體之元氣,陰賦予生命之形質,即“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”(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)。因此,對于人體陰陽氣血諸不足,《內經》在治療上始終強調溫補陽氣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“勞者溫之”“損者溫之”。
亨為流通
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言:“亨,通也”,來知德《周易集注》則進一步解釋為“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”之意,認為“云行雨施者,氣之亨,品物流形者,物隨造化以亨也,雖物之亨通,其實乾德之亨通?!币虼?,乾“亨”之意強調天陽之氣的流通,認為云氣的流動、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陽之氣的作用,是天之陽氣流動變化的一種征象。之于人體,這種陽氣的流通作用體現為一種溫通、溫化人體陰津的功能,諸如血液在脈中的流動需要陽氣的推動,即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:“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澀而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?!比缛絷枤馐軅?,則表現為血液的凝滯、血脈的阻閉、水液的停蓄等病理變化。
利從助益
《易》曰:“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”子曰:“祐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順也?!毖蕴礻栔畾鈱θf物具有助益、促進等作用,在64卦中,凡陽爻為主或陽爻處于正位的卦象,其卦辭、爻辭多主順、主吉。這一觀點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與應用,如《管子·樞言》云:“先王用一陰二陽者,霸;盡以陽者,王;以一陽二陰者,削;盡以陰者,亡。”認為從國家執(zhí)政者所體現出的能力陰陽性質及陽氣多少,直接主宰國家的興衰存亡?!豆茏印に臅r》云:“量功賞賢,以助陽氣?!薄段淖印ど系隆氛f:“陽滅陰,萬物肥;陰滅陽,萬物衰。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,尚陰道則天下亡?!边@些都是重視陽氣對世間萬品助益作用的思想體現。
在《黃帝內經》所闡發(fā)的陰陽理論中,似乎時刻都在強調陰陽之間存在著對等的相互關系,諸如互根互用、消長轉化、互制互勝等。但在其對生命活動的闡發(fā)上,對陽氣的重視又不時躍然紙上,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,是故陽因而上,衛(wèi)外者也”,言陽氣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作為《內經》養(yǎng)生理論的重要篇章,其順四時養(yǎng)生的基本內涵,其實即是根據四季陽氣的生發(fā)、長旺、收斂、閉藏狀態(tài)的不同,調養(yǎng)人體的陽氣,尤其是冬季養(yǎng)生之“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”等,均立足于保護人體的陽氣?!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芬鄬㈥柦浿畾獾乃p,作為男女兩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標志,“女子……五七,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(fā)始墮。六七,三陽脈衰于上,面皆焦,發(fā)始白?!煞颉?,陽氣衰竭于上,面焦,發(fā)鬢頒白?!惫蕪埥橘e有“凡物之生死,皆由陽氣”之論。對陽氣的認識,已經由佑之、利之萬物,發(fā)展為“有陽則生,無陽則死”。
貞乃堅固
對于乾卦的“貞”之性,歷代諸家均解為“正固”。如朱熹《周易本義》注:“貞,正而固也”,“必利在正固,然后可以保其終也”;唐·孔穎達疏《周易正義》亦言:陽氣“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”,意為乾陽之氣具有使萬物堅固而善其終的作用,引申可理解為乾陽之氣護衛(wèi)、堅實萬物之屬性。《內經》中陽氣的衛(wèi)外之用、堅陰之用應是這一經旨的延伸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之“陽因而上,衛(wèi)外者也”“凡陰陽之要,陽秘乃固”,《靈樞·本臟》之“衛(wèi)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”,因此,陽氣受損,是所有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,無論外感還是內傷,《內經》闡發(fā)眾多疾病的原因,常以寒邪立論,如外感病中的熱論、咳論、痹論,內傷病中的胸痹、胸腹疼痛,甚至各種積證,無不有寒邪外侵或內生的因素存在,這種病因觀的確立,是《內經》重陽觀的體現,更是《周易》思想在醫(yī)學中的延伸。
《周易》與《黃帝內經》,都是集中反應陰陽理論的著作,《周易》是關于自然陰陽的哲學,《內經》是關于人體陰陽的科學,《周易》的陰陽思想是《內經》理論的淵藪,但《內經》的陰陽理論,在論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中,將《周易》的陰陽理論從抽象變?yōu)榫唧w,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賀娟 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
《周易》是中國文化在軸心期的一部光輝杰作,它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被崇奉為“群經之首,大道之源”?!吨芤住匪尸F的自然哲學、人文哲學等思想,所開創(chuàng)的象數思維模式與內涵等,亦無不延伸至《黃帝內經》之中,可以說《黃帝內經》所有重要的思想與理論,均未脫離《易經》之圭臬,研究二者之間的承接關系,對準確把握《黃帝內經》的醫(yī)學思想與精神,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其中,作為《黃帝內經》最基礎的哲學思想陰陽理論更是秉承于《周易》。從《周易》陰陽思想入手研究《內經》陰陽理論,對準確把握《內經》陰陽理論的思想內涵具有重要意義。
以卦象反映的陰陽內涵與關系
《周易》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書,書中記載了64卦的卦象、64條卦辭和384條爻辭。而64卦又是由8個基本卦象構成,即乾、坤、震、巽、離、坎、兌、艮 代表自然界天、地、雷、風、火、水、湖、山8種最常見的自然事物,而這8個基本卦象又是由—、--兩爻組成,所以,《易經》是把陰陽兩爻作為2個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,64卦所有卦象的變化均可以歸結為陰陽兩爻的變化。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、戰(zhàn)爭、商旅、婚姻、生產等的吉兇禍福,就是說他們把自然界所有的變化,都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,即認為世間萬物的發(fā)展變化,均是由陰陽所主宰。
分析八卦的符號組成,亦可了解《易經》表達的陰陽之間的關系與屬性,如以 為乾、為坤,而乾坤天地是相對存在的,二者一上一下,表明陰態(tài),而后爆發(fā),以聲火呈現,轉化為陽,其卦象為,上為兩陰爻,下為一陽爻,由上到下,代表陰轉化為陽的過程與現象;巽卦代表風,其卦象為,風以其動之性,應屬陽,故上以兩陽爻為象,但風吹至人體,卻有涼感,又為陰性,故下以一陰爻為象,代表陽可以轉化為陰??藏员緸樗?,而以 表達,兩陰爻中夾一陽爻,代表陰中有陽;離卦代表火,而以 表達,兩陽爻中含一陰爻,代表陽中有陰,即陰陽之中又有陰陽,或言陰陽是相互包含的。兌與艮分別代表湖泊與山嶺,二者分別源自地殼的凹陷與隆起,是彼此互依的,因此兌卦為,上為陰爻,表湖泊之面為陰水之性,下為兩陽爻,言其以山之凸現為基礎;艮卦為,上為陽爻,表山嶺凸起之形狀,屬陽性,下為兩陰爻,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陰凹。借此表達陰陽的互根性。
《內經》的陰陽理論對《易經》所表達的上述陰陽的內涵與關系,即陰陽的對待性、互根性、轉化與相互包含均有承接,在此不作贅述。
天地陰陽為萬物之宗
《黃帝內經》中,“天地”一詞的出現頻次很高,談陰陽、談生命、談六氣、談養(yǎng)生,無一不將“天地”一詞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,將生命活動置于天地之間去認識,從天地的結構、規(guī)律、屬性與關系去認識生命活動乃至陰陽的內涵和關系,是《內經》理論的重要學術內核,而這一核心思想,是源自《易經》。
在《易經》中,三陽爻為乾卦,代表天,三陰爻為坤卦,代表地。《易經》有8個基本卦象,乾坤二卦是8個基本卦象中的2個,似乎與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,但作為陰陽代表的乾坤二卦在《易經》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獨特意義,可以說,《易經》之卦象的演變、義理的推演,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來,《易傳·系辭》曰:“《易》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?!庇盅?“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毀,則無以見《易》?!兑住凡豢梢?,則乾坤或幾乎息矣?!笨鬃右嘌?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門邪”(《易傳·系辭下》),認為乾坤二卦,是進入《易經》的門戶。作為分析、總結64卦之義理的《易傳》,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?下面試作分析,看如何“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”。
乾坤為眾卦之首,天地為萬物之元
64卦有8個基本卦象,而這8個基本卦象,則以乾坤二卦為基本中的基本,其他6個卦象,皆是乾坤二卦演變而來,如《周易·說卦》所言:“乾,天也,故稱乎父。坤,地也,故稱呼母。震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;巽一索而得女,故謂之長女;坎再索而得男,故謂之中男;離再索而得女,故謂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謂之少男;兌三索而得女,故謂之少女?!奔窗素灾?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六卦,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,而64個卦象,又是八卦的兩兩相合,故引申可以理解為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的生成、變化,包括男女、父母、上下、牲畜、作物、色澤等,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氣,《易傳·系辭下》則對這一義理表達為:“天地 缊,萬物化醇。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。”又言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?!闭腔谌f物化生于天地之氣這一命題,萬物才蘊含了與天地共同的運轉規(guī)則,以乾坤二卦演變出的64卦所攜帶的信息與征象,才會與人類的生命、與社會、與生產乃至戰(zhàn)爭、商旅的運轉規(guī)律存在契合,這是64卦可以進行占卜的基本原理。同樣,這也是《易經》中表述的眾多的哲學命題諸如天人一體觀、順時變化觀,以及援物比類等思維方式得以確立的前提。
受《易經》的影響,《黃帝內經》同樣亦將人類的生命活動,置于天地之間來看待,認為所有的生命,均是源自天地之氣的相合,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曰:“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”,又曰:“夫人生于地,懸命于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?!薄端貑枴ぬ煸o大論》則言:“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,而化生萬物”等等,均在反復地表述這一理論。強調人體生命源于天地之氣,人體的生命活動才具備與天地、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萬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屬性,包括人與自然萬物相同的規(guī)律、相同的結構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關系,從而成為《內經》天人一體觀學術思想產生的基礎背景,也可以說,天地,是醫(yī)之門也。集中表述陰陽理論的篇章,亦將天地置于眾理之首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”,“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”,“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”,“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”,從天地的運行特性、天地陰陽的屬性來認識人體、認識陰陽,是《內經》從《易經》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。
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氣存在的基本狀態(tài)
乾坤之所以能化生萬物,在于二者處于一種不停息的升降、交流之中,乾為天,本位在上,故以下降為基本的運動方向;坤為地,本位在下,故以上升為基本的運動方向,因此,作為乾坤二卦構成的新卦象,《易經》是以天在下、地在上為泰,表明天地之氣運動不已方能保持萬物安泰;以地在下、天在上為否,表明天地之氣隔絕不通,《周易·彖》曰:“泰,小往大來,吉亨,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”;“否之匪人,……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,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”。并由此推演而來陰陽雙方皆應以交流為基本存在方式,即“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”(《周易·彖》)?!吧綕赏?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”(《周易·說卦》)。即以陰陽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雙方,均應處于一種不停息的交流之態(tài)。
《內經》論天地之氣,系《易經》乾坤之主旨在醫(yī)學中的延伸,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“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?!贝朔斓刂畾馍档膱D示,即是對《易經》泰卦的文字描述,而后這種升降關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動,“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,則無以生長化收藏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”(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),以及《靈樞·本神》“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業(yè)”,天地之氣的升降交感,化生了人體生命。而作為天地之氣交流的一種具體體現,則是自然界云雨之氣的形成與互化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描述其“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”,引申到醫(yī)學,則有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肺“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精并行”,《素問·水熱穴》“地氣上者屬于腎,而生水液者也”等關于人體水液代謝方式的推斷。
乾陽之氣為主導的陰陽關系
乾坤是陰陽的代表,二者雖然在卦象的組成上是一種完全對等的關系,但從64卦卦辭、爻辭以及《易傳》對二者的闡釋來看,乾坤陰陽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,而是呈現出乾為主體、坤為從屬的自然觀。如64卦之首卦為乾卦,其卦辭為“元亨利貞”,此四字,在《易經》卦辭中是吉、順的象征,某卦得其一即為吉卦,而乾卦獨得四元。元,原也,萬物由此化生;亨,通也,事物由此亨通無阻;利,宜也,可有利于自然萬物;貞,正也,固也,事物得之而穩(wěn)固堅實。由此,表達天陽之氣主于化生、流動、補益與使萬物堅實的作用。而坤卦則僅表達為“元亨”,即參與萬物化生,以及同天氣進行交流的過程,因此,《易傳·系辭上》言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”,表達乾坤陰陽以陽為尊貴、陰為卑下的不同地位,又言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簡能;易則易知,簡則易從”,以及“生生之謂易,成象之謂乾,效法之謂坤”,“易”者,變化也,變化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表現,而主持這種變化的,則是“乾”陽,表達乾陽主于起始、變化,坤陰則主于從屬,甚至亦可以理解為天地所有事物的變化,均是源自陽氣的變動,包括量的增減、作用的多少、參與的方式等。
《周易》對乾坤陰陽的主次定位亦被《內經》所承接,雖然《內經》之中有“陰平陽秘,精神乃至”,“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”等語,似乎將陰陽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種平等的地位看待,實則字里行間均流露著陽氣為主體的思想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“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”,以重視陽氣為主旨的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則更明確地表述為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是故天運當以日光明”,指出陽氣失常則生命折損,生命的存在在于陽氣的運行。
元、亨、利、貞為乾陽之性用
乾卦作為64卦之首,其卦辭為元、亨、利、貞,唐·孔穎達疏《周易正義》言:“元、亨、利、貞者,是乾之四德也。子夏傳云:‘元,始也。亨,通也。利,和也。貞,正也?!源素灾?,有純陽之性,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,能使物性和諧,各有其利,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?!贝怂淖衷凇吨芤住?4卦中出現一字即時“吉”的征象,而乾卦獨得四元,體現出《周易》對天陽之性用重要性的認識。
元主起始
“元”位乾卦之卦辭“元亨利貞”四德之首,《周易·彖》曰“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(tǒng)天”,《說文解字》言“元,始也”,宋·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言“元,大也”,明·來知德《周易集注》綜合為“元者,大也,始也,始者物之始,……言萬物所資以始者……,此言氣不言形,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資生矣”。即表達出乾陽之“元”的作用,是賦予萬物一種氣,而這種氣,是事物發(fā)生與生長的一種內在的生機與活力,朱熹言:“善,謂化育之功,陽之事也?!崩へ噪m亦具“元亨”之性,但之于乾元,其“元”的始生性在于“賦形”?!兑讉鳌は缔o上》言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”,因此,在注重“形而上”的“道”或“氣”的《易經》思想中,乾、坤之“元”的作用是不同的。
《周易》乾元之氣之于萬物的這種起始作用,在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表達為“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”。即生命活動的化生、賦形、繁茂、凋亡均源自天元陽氣的作用,進一步引申為“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”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,即有陽生方有陰長,有陽殺方有陰藏,陽主于化人體之元氣,陰賦予生命之形質,即“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”(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)。因此,對于人體陰陽氣血諸不足,《內經》在治療上始終強調溫補陽氣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“勞者溫之”“損者溫之”。
亨為流通
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言:“亨,通也”,來知德《周易集注》則進一步解釋為“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”之意,認為“云行雨施者,氣之亨,品物流形者,物隨造化以亨也,雖物之亨通,其實乾德之亨通?!币虼?,乾“亨”之意強調天陽之氣的流通,認為云氣的流動、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陽之氣的作用,是天之陽氣流動變化的一種征象。之于人體,這種陽氣的流通作用體現為一種溫通、溫化人體陰津的功能,諸如血液在脈中的流動需要陽氣的推動,即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:“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澀而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?!比缛絷枤馐軅?,則表現為血液的凝滯、血脈的阻閉、水液的停蓄等病理變化。
利從助益
《易》曰:“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”子曰:“祐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順也?!毖蕴礻栔畾鈱θf物具有助益、促進等作用,在64卦中,凡陽爻為主或陽爻處于正位的卦象,其卦辭、爻辭多主順、主吉。這一觀點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與應用,如《管子·樞言》云:“先王用一陰二陽者,霸;盡以陽者,王;以一陽二陰者,削;盡以陰者,亡。”認為從國家執(zhí)政者所體現出的能力陰陽性質及陽氣多少,直接主宰國家的興衰存亡?!豆茏印に臅r》云:“量功賞賢,以助陽氣?!薄段淖印ど系隆氛f:“陽滅陰,萬物肥;陰滅陽,萬物衰。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,尚陰道則天下亡?!边@些都是重視陽氣對世間萬品助益作用的思想體現。
在《黃帝內經》所闡發(fā)的陰陽理論中,似乎時刻都在強調陰陽之間存在著對等的相互關系,諸如互根互用、消長轉化、互制互勝等。但在其對生命活動的闡發(fā)上,對陽氣的重視又不時躍然紙上,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,是故陽因而上,衛(wèi)外者也”,言陽氣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作為《內經》養(yǎng)生理論的重要篇章,其順四時養(yǎng)生的基本內涵,其實即是根據四季陽氣的生發(fā)、長旺、收斂、閉藏狀態(tài)的不同,調養(yǎng)人體的陽氣,尤其是冬季養(yǎng)生之“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”等,均立足于保護人體的陽氣?!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芬鄬㈥柦浿畾獾乃p,作為男女兩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標志,“女子……五七,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(fā)始墮。六七,三陽脈衰于上,面皆焦,發(fā)始白?!煞颉?,陽氣衰竭于上,面焦,發(fā)鬢頒白?!惫蕪埥橘e有“凡物之生死,皆由陽氣”之論。對陽氣的認識,已經由佑之、利之萬物,發(fā)展為“有陽則生,無陽則死”。
貞乃堅固
對于乾卦的“貞”之性,歷代諸家均解為“正固”。如朱熹《周易本義》注:“貞,正而固也”,“必利在正固,然后可以保其終也”;唐·孔穎達疏《周易正義》亦言:陽氣“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”,意為乾陽之氣具有使萬物堅固而善其終的作用,引申可理解為乾陽之氣護衛(wèi)、堅實萬物之屬性。《內經》中陽氣的衛(wèi)外之用、堅陰之用應是這一經旨的延伸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之“陽因而上,衛(wèi)外者也”“凡陰陽之要,陽秘乃固”,《靈樞·本臟》之“衛(wèi)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”,因此,陽氣受損,是所有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,無論外感還是內傷,《內經》闡發(fā)眾多疾病的原因,常以寒邪立論,如外感病中的熱論、咳論、痹論,內傷病中的胸痹、胸腹疼痛,甚至各種積證,無不有寒邪外侵或內生的因素存在,這種病因觀的確立,是《內經》重陽觀的體現,更是《周易》思想在醫(yī)學中的延伸。
《周易》與《黃帝內經》,都是集中反應陰陽理論的著作,《周易》是關于自然陰陽的哲學,《內經》是關于人體陰陽的科學,《周易》的陰陽思想是《內經》理論的淵藪,但《內經》的陰陽理論,在論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中,將《周易》的陰陽理論從抽象變?yōu)榫唧w,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