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5]Naomi Rabinowitz.Acupuncture and AIDS Epidemic:Reflection on the treat-ment of 200 patients in Four Years. 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1987;15(1):35。
[6]Michael O.Smith etal.A preli-minaty Report on the Acupuncture Treat-ment or AIDS.Compilation of the Abs-tra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apers(The First World Confrerence on Acupuncture Moxibustion) 1987:114,Beijing,China.
【概述】
艾滋病(AIDS)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。是新發(fā)現(xiàn)的HIV病毒感染的一種免疫性疾病。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或輸血,在人群中傳播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持續(xù)性發(fā)熱、盜汗、乏力、全身淋巴結(jié)腫大、食欲不振、腹瀉、咳嗽或呼吸困難、咽痛或吞咽困難、出血(皮下粘膜、上消化道及便血、血尿)、體重下降等,并可發(fā)生Kaposi肉瘤。本病多侵犯青壯年。在感染本病病毒后,人體防御細胞幾乎完全遭到破壞,死亡率極高,目前尚無特效療法,故被稱之為“超級癌癥”。
艾滋病是當前對人類健康的新的嚴重威脅。從1981年美國報道第1例起,蔓延十分迅速。到1989年10月,全世界就已有152個國家發(fā)現(xiàn)本病,向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申報的總病例數(shù)達182463人。艾滋病病毒攜帶者,則超過500萬人。而據(jù)世界衛(wèi)生組織1997年最新統(tǒng)計,全球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患者達3006萬,死亡人數(shù)迄今已達1710萬。所以防治本病已引起全球范圍的重視。近年來,國內(nèi)外的醫(yī)務工作者正在從傳統(tǒng)的中醫(yī)針灸學中開拓新的路子,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苗頭。
通過近年來中醫(yī)學治療本病的實踐,初步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正氣不足,外感邪毒,房室不節(jié),耗傷真陰。病理機制包括兩方面變化,一為外感疾病演變過程,以衛(wèi)氣營血失常為主;一為內(nèi)傷疾病病理變化過程,表現(xiàn)為臟腑陰陽虛衰。治療上主張初期重在扶正祛邪,后期以補腎健脾為大法[1~3]。
由于本病發(fā)現(xiàn)至今未滿10年,針灸對本病的治療尚屬于探索階段。國內(nèi)的針灸工作者雖然缺乏這方面的實踐,但也從針灸學的理法角度積極提供治療的方案[4]。國外,包括香港在內(nèi),則已經(jīng)做了很多工作。特別是美國的針灸工作者,不少人已進行百例患者以上的臨床觀察,并積累了極為寶貴的實踐經(jīng)驗。目前,在本病治療的選穴上,以選有調(diào)整免疫功能和提高抗病能力的穴位為主,除已知的外,還發(fā)現(xiàn)一些具有這方面功能的穴位。如日本學者認為筑賓穴有驅(qū)毒作用,可用于艾滋病。在穴位刺激方法,除針刺外,尤重視艾灸。因灸法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。艾滋病病重難治,強調(diào)與中、西醫(yī)綜合治療。從已有的資料看,針灸具有改善癥狀、延長生存期的作用。當然,還需要更多實踐來進一步證實。
【治療】
綜合法
(一)取穴
主穴:關元、氣海、脾俞、腎俞、足三里、命門、三陰交、筑賓、神闕、大椎。
配穴:外感發(fā)熱加曲池、合谷、肺俞、列缺;體虛加太白、太溪;出血加膈俞、血海;失眠加神門、內(nèi)關;疼痛加交感、神門、肺、肝、脾、腎(均為耳穴)。
(二)治法
主穴每次取3~5個。因本病病情變化迅速,個體差異相當明顯,故應據(jù)不同臟腑或經(jīng)脈顯現(xiàn)的癥候取穴。配穴則據(jù)癥選取。穴位力求少而精,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,留針時間宜短,一般不超過20分鐘。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補中寓瀉外,余均用補法。主穴針后加艾卷灸,可囑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,自己無法灸的背部俞穴,由家人代灸,用回旋灸法,每次灸至局部紅暈出現(xiàn)為宜。耳針用于止涌,留針時間可稍延長至25分鐘。體質(zhì)虛弱和慢性腹瀉者,宜以灸法為主,前者,以主穴灸治(命門、膏肓、足三里、關元),配穴針刺;后者則灸關元、神闕、三陰交、氣海。
操作時重視預防性技術操作。醫(yī)生應戴消毒手套,使用一次性針灸針。使用過的針具、消毒手套及擦拭過穴位的藥棉,均應置于密封容器內(nèi),另作處理。
針灸為每周2次,可不計療程。
(三)療效評價
針灸治療艾滋病人350例。盡管沒有達到治愈的目的,但針灸有下列效果: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(tài):接受針灸治療后多表現(xiàn)為內(nèi)心寧靜,精神振作;②緩解癥狀和體征:在針灸期間,患者疲乏困倦、氣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,睡眠好轉(zhuǎn),水腫減輕,腹瀉次數(shù)減少,體重增加,消除疼痛及緩解肢端麻木無力等,有2例中等大的Kaposi肉瘤的患者,在針灸治療后的頭2個月消失。針灸尚對出血患者有良好的效果;③有助于克服病人對藥物的毒性反應。一些與針灸同時進行化療的病人,幾乎未發(fā)現(xiàn)有副作用。針灸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顯的療效,在高危險人群中,針灸具有預防感染的作用[5,6]。
體針
(一)取穴
主穴:分三組。1、足三里、關元、大椎、膏肓、合谷、風池;兼肺氣虛咳嗽加肺俞、列缺,兼脾虛腹瀉加天樞、脾俞,精神抑郁加肺俞、太沖,偏腎陰虛加腎俞、太溪。2、肺氣陰兩虛:肺俞、膏肓、足三里、關元、大椎、列缺、太淵;脾虛濕阻:足三里、脾俞、陽陵泉、天樞、中脘;肺郁氣滯:肝俞、太沖、神門、膻中、足三里、天樞;脾腎虧虛:脾俞、腎俞、關元、足三里;肝腎陰虛:太溪、太沖、腎俞、足三里、大椎;痰濁阻滯:天井、少海、足三里、大椎、腎俞、曲池。3、瘀血痰阻:腎俞、足三里、大椎、豐隆、少海、期門;熱毒內(nèi)蘊:大椎、足三里、曲池、合谷;痰蒙心神:神門、大陵、印堂、豐隆、水溝;腎陰陽兩虛:腎俞、關元、足三里、太溪、命門。
配穴:如全身乏力才加膈俞、腎俞;自汗盜汁者加陰郄、復溜;納差消瘦便溏者加脾俞、中脘;皮疹水泡者配血海、三陰交等。
(二)治法
上述三組穴位,第1組穴用于本病初期,以扶正補虛,清熱解毒;第2組穴用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期;第3組用于艾滋病合并癥階段。用1次性針具,一般用補法,虛寒者配合艾灸,熱毒者可局部點刺放血。針刺得氣后留針15~20分鐘。隔日1次,15次為一療程。
(三)療效評價
共治艾滋病、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患者及HIV陽性患者共162例,結(jié)果顯效24例,有效81例,無效57例,總有效率為75.5%[7、8]。
針灸
(一)取穴
主穴:按中醫(yī)辨證,分4型。
1、肺胃陰虛:合谷、內(nèi)關、太淵、偏歷、肺俞、膏肓、足三里;
2、脾胃虛損:足三里、血海、上巨墟、三陰交、膏肓、神闕;
3、脾腎兩虧:足三里、內(nèi)關、上巨虛、三陰交、血海、陽陵泉、腎俞、膏肓、涌泉;
4、熱盛痰蒙:三陰交、曲泉、蠡溝、足三里、昆侖、內(nèi)關。
(二)治法
按分型每次取5~6穴。脾胃虛損型加灸神闕(隔鹽)30分鐘;脾腎兩虧型加灸足三里、涌泉,艾條溫和灸20~30分鐘。余穴均用毫針刺法,平補平瀉,留針15~30分鐘。每日1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(三)療效評價
共觀察36例,經(jīng)治療后臨床主要癥狀改善情況如下:發(fā)熱36例,消失17例;乏力34例,消失6;消瘦35例,治療后體重增加2例;盜汗33例,消失12例;咳嗽18例,消失5例;腹瀉26例,消失17例;納呆29例,消失4例;肢體疼痛、麻木26例,消失19例[9]。表明本法對臨床癥狀的改善有一定作用。
【主要參考文獻】
[1]黃柄山。中醫(yī)對愛滋病的辨證論治途徑的探討——附19例愛滋病分析。中醫(yī)藥信息 1988,(5):14。
[2]余娟,等。中醫(yī)藥治療愛滋病的臨床觀察。中西醫(yī)結(jié)合雜志
1988,8(2):71。
[3]魏德煜:中醫(yī)藥防治艾滋病初步探索。福建中醫(yī)藥
1988;19(6):16。
[4]陳作霖,等。從愛滋病的臨床癥狀探討針灸治療的可行性。上海針灸雜志
1989;8(3):42。
[5]Naomi Rabinowitz.Acupuncture and AIDS Epidemic:Reflection on the treat-ment of 200 patients in Four Years. 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1987;15(1):35。
[6]Michael O.Smith etal.A preli-minaty Report on the Acupuncture Treat-ment or AIDS.Compilation of the Abs-tra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apers(The First World Confrerence on Acupuncture Moxibustion) 1987:114,Beijing,China.
[7]黃柄山,等。針灸治療AIDS,ARC及HIC陽性患者162例臨床觀察。中醫(yī)藥信息
1990;7(1):39。
[8]趙惠芳。針灸治療艾滋病的臨床探索。湖北中醫(yī)雜志
1997;19(2):45。
[9]周文學,等。針灸緩解36例艾滋病毒感染者癥狀體會。 中醫(yī)雜志 1997;38(10):60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