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外科啟玄》(公元 1604 年)明.申斗垣(拱宸、子極)著。十二卷。論述外科各病證治,有圖有方,敘述內服外敷,針灸灸烙、熏點、刀割等法,都切實可行。
作者:祁宏源,清代醫(yī)家。浙江山陰縣人。其祖祁坤為太醫(yī)院判,精于外科。宏源家學淵源,亦精于外科醫(yī)理,奉敕與吳謙同修《醫(yī)宗金鑒》,其中之《外科心法》多為其家之經驗,并以其祖之《外科大成》為藍本修訂而成。
《外科正宗》(公元 1617 年)明.陳實功(若虛,毓仁)著。四卷。所敘疾病百余種,每病列病理、癥狀、診斷、治法、成敗病案,最后選列方劑。既重視內治,也強調外治,既主張早期手術,又反對濫施針刀。對截肢術、下頷正復術、死骨剔除術、鼻瘜肉摘除術、痔漏手術等有所發(fā)展。
【基原】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實。
【異名】蕉子、蕉果。
【性味歸經】甘,寒。入脾、胃經。
【功效】清熱,潤腸,解毒,止痛。
【應用】
1.痔瘡及便后出血:香蕉二個,不去皮,燉熟,連皮食之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2.牙痛:香蕉兩枚,煎熱汁一碗,含漱。(《經驗方》)
【使用注意】
進食過多,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。
【現代研究】
果肉中所含的5—羥色胺可使胃酸降低,香蕉本身又能緩和對胃粘膜的刺激,故對一些藥物等誘發(fā)的胃潰瘍有保護作用。每日食入5—羥色胺10mg對胃腸功能并無障礙,但食入過多,則可引起障礙。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、細菌的作用。
【按語】
臨床發(fā)現,糖尿病病人攝入香蕉中的糖類后,尿糖較進食別的糖類為低。香蕉中果糖與葡萄糖之比為1:1,這一天然組成,對治療脂肪痢是合適的,也適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。香蕉質潤性軟,適合于老年人、習慣性便秘、高血壓、冠心病者經常食用。
【參考文獻】
1.《本草求原》:“止渴潤肺解酒,清脾滑腸,脾火盛者食之,反能止瀉止痢?!?/p>
2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“收麻風毒。兩廣等地濕熱,人多染麻風,所屬住處,人不敢處,必種香蕉木本結實于院中,一年后,其毒盡入樹中乃敢居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