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學古籍
  • 清史稿

    作者: 趙爾巽、柯劭忞等
   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。它按照歷代封建「正史」的體例,也分為紀、志、表、傳四部分,共五百三十六卷。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,先后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。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,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,歷時十四年。本書雖編成于辛亥革命以后,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。由于成于眾手,彼此照應不夠,完稿后又未經(jīng)仔細核改,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,是以體例不一,繁簡失當,以至年月、事實、人名、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。對于編纂上的這些問題,編者也是有所了解的,因此發(fā)刊綴言中指出,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公之于世,「乃大輅椎輪之先導,并非視為成書也」。

    侭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,它根據(jù)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、清代的國史列傳、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,今天也可以見到,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匯集起來,初步作了整理,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校詳細系統(tǒng)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。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,并非取材于常見的史料,當另有所本。因此,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。

    此書的刊印,是由袁金鎧主持,金梁經(jīng)辦,于一九二八年出書,共印一千一百部。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(fā)行,這批書我們稱為「關外一次本」。后來清史館的人發(fā)現(xiàn)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,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,于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,這批書通稱「關內本」。以后東北又印過一次,內容也有所改動,我們稱為「關外二次本」。這三種版本的異同,主要表現(xiàn)在:一、全篇的增刪。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勛傳、張彪附傳,康有為傳,以及金梁所寫的??逃洝jP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,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缐對數(shù)表,增加了陳黌舉、朱筠、翁方綱三傳。

    二、同一篇中內容改動。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,刪去志中易類書目六十四種,修改了勞乃宣、沈曾植的傳論,改訂了清史館職名。關外二次本壓縮了趙爾豐傳。

    我們所做的工作,以標點、分段為重點。所用的工作本是關外二次本,凡三本篇目、內容不同的地方,都有附注,錄出異文,以資參考。由于八缐對數(shù)表只是普通數(shù)學工具書,所以不再附錄。關于史實錯誤及同音異譯的人名、地名、官名、部落名稱等,一般不改動,只在本篇內略作統(tǒng)一。清朝避諱字,盡量改回。對少數(shù)民族名稱,凡帶有侮辱性的字樣,除舊史中習見的泛稱以外,均已加以改正。史文的脫、誤、衍、倒和異體、古體字等,也作了校改。還有由于行、段的錯排,以致事理不合處,已發(fā)現(xiàn)的也經(jīng)過查對校正。但原文文理不通,或人名、地名等脫誤查不到出處的地方,都維持原狀。總目原分五卷,現(xiàn)予合併,不再分卷,并在原來基礎上略作增補,以便檢閱。
相關資料